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劳动——也就是被迫、非自发的有偿工作,将被主观积极性取代。这种超越时代的思想并不是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能有这样的伟人为我们指点未来真是一件幸运的事。如果二十年前我们还在嘲笑马克思的空想,那么现在,是我们虔诚地仰望他的时候了。当然,我们不必愧疚,真正的伟人从不需要喝彩和欢呼,他们关心的是“解放人类的事业”。
以往,普通大众是无法负担图书、音像制品的成本的,因为版面的限制,绝大多数的“作品”都会被无情地埋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当中。我们甚至需要创造一个名叫“编辑”的职业,去扼杀掉每一个无法创造利润的“作品”,更确切的地讲,他们的工作是筛选出能创造最大利润的“作品”。至于那些无法将信息转化成黄金的东西,注定永远进入大众的视野。
如是,生产、集合、过滤,就像少林的十八铜人,牢牢把持着两个世界的大门。
但是,随着上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文字、音像的制作成本变得越来越低,技术手段更是日新月异,发明家们最自豪的就是他们的发明再也用不上使用发明。
我们来看看这二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新生产者,电脑、摄像机、音像编辑软件、博客等生产工具的普及。
我们熟悉的百科类网站让所有的大百科全书的编辑们目瞪口呆,原来普罗大众也可以参与到百科全书的编写当中!而且词条的数量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已是历史编辑总和的千倍计,群体创作的数量也引起质量的变化,这种创作的灵活性使得完美成为每一个参与者的追求。
二、新市场,互联网、亚马逊、eBay、iTunes、Netflix等传播工具的普及。
那些得不到市场认可的“作品”终于不需要经过编辑们的挑选了,在当下,“怀才不遇”只是无能的借口,它本身就是一种语法错误。看看这些免费的舞台,还有什么理由让你说出“怀才不遇”这种东西:
有形产品:亚马逊、eBay;
数字产品:iTunes、iFilm;
广告、服务:google、Craigslist;
信息:google、维基百科;
社区、UGC:MySpace、Bloglines
我们甚至连存货都不需要,你有东西?请给我看。
三、新时尚领军人,搜索引擎、推荐表、销售榜等连接供需的普及。
群体智慧的力量使得人们对广告已经不再那么信任。自上而下的宣传正在失去效力,自下而上的传言正在获得力量。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既然所有的“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如何通过大众的评判?我们必须为此殚尽竭虑。
非常抱歉!本站不支持旧版本IE浏览器~~建议使用IE10/IE11/Chrome/Firefox/Safari等高级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