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篇文章简单地分享一下我建模的经历和感受,希望看到的人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收获。很大程度上,我们队伍获得国一就很凭借运气的,在此感谢平时给予我帮助的学长老师们,此外也感谢我的队友们,团队精神大家都懂。
与其他学校不同,我们学校并没有做太长时间的数学建模培训,短短的几个讲座加上一次校内选拔而已。不像其他的各大神贴内说到的学习基础知识和软件应用,我们只是仅仅提到了概念和题目。虽然大神门所说的“偏微分、模糊数学、灰度理论、不确定性分析、线性回归、动态规划、排队论、存储论、时间序列分析等多个方面”似乎都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你建模在三天内学习再应用的能力。当然以上提及的知识方面,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或者极其重视数学建模的话,好好学习对此乃至以后潜在的应用是很有帮助的。
培训后的校选和暑假内的实战演习,显然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和解题思路的训练,同时你也可以以此来学习上述的各个方面。如果时间并不宽裕的话,直接看往年真题的答案也未尝不可,但是你需要亲手计算出并实现答案的结果。与此同时,适当的劳逸结合是必须的,但请勿犯拖延症。
再者是组队和分工问题。当然每个人都是全才最好,但是很多情况下这难以实现。有的队伍是所有人一起解题再一起写论文,也有队伍比如说我们队是分开的。组队尽量时间提前招募大神啦,有大腿抱是最好的了。简单讲一下我们队的情况,虽然是三个计科同学(我大二转去念经济了),但是我们有比较流畅和保障的分工。他们俩个负责写模型和代码,乃至debug之类,剩下来所有事我来做,论文独立写作的好处就是全文风格连续有保证,当然可能这对你们的论文手要求较高,毕竟他需要对其他人的结果进行核算和重述。个人觉得这是我的一大优势,就是论文写作、代码能力和数学基础都比较好。
简述下比赛的那三天,一般前两天并不需要熬夜,会影响后一天的精神状态,一般工作到11点即可,早上7点起床吃饭再继续工作比较容易有好的状态。早上8点多拿到题目,虽然一开始有点犹豫,但是考虑到我们参赛的一点功利性,我们还是针对性的选择了B题。A题为天文学和控制论,考虑到大多物理学院、天文学院乃至工程学院的同学相对于我们有比较优势,我们在半小时内确定了B题。第一小问基本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几何的模型建立过程,我们很快处理完毕并加以验算和代码实现。第一天晚上基本在纠结第二问的思路。第二天早起协商后回忆起一道公车调度问题的可行解,基本确定采用优先级优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各个约束条件进行了模型化,虽然中间的代码编写实现过程遇到了困难和反复,最终还是得到了一个比较优的解。晚上开始攻坚第三问,由主模型手决定进行空间曲面拟合的形式求约束条件下的可行解,然后查询资料寻求较优的Matlab函数,最终于第三天下午基本完成。我们在第三天整夜构建了两个方案的设计过程,并绘出了动态变化过程示意图。当然这三天我个人的工作是选题、写作了整篇论文并交流解题思路、验算了数学推导,对图表提出要求等。个人感觉相对于其他队伍,我们比较轻松、心态平和地完成了整个数学建模过程。这一点在省内答辩时表现的更为明显一点,由于我个人写作全部论文,基本没有准备就进行了对文章的介绍,而非背诵式的答辩,可能这是我个人的风格之一(当然希望大家还是好好准备一下,因为有次老师问的问题我们都被蒙住了)。我们整个队伍都将建模视为一次有趣的经历,并不太在意结果。可以怀着功利之心而来,不能怀着功利之心结束。
(1)队内分工明确,论文尽量由一个全能型选手独立写作;
(2)增强短时间内的学习应用能力,数学、代码能力是基础(不赘述);
(3)研读往年国一论文,学习论文写作规范;
(4)在论文内有所扬弃,图表尽可能丰富;
(5)针对性选题。
以上。
谨以此文感谢我的两名队友,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神余凌凡同学、大学霸兼室友郭瑞军同学。
非常抱歉!本站不支持旧版本IE浏览器~~建议使用IE10/IE11/Chrome/Firefox/Safari等高级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