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未停止——第九届“中国软件杯”初赛云端评审圆满结束

突破常规,是创新的源头。疫情这只“黑天鹅”出其不意地打乱了2020年的一系列计划,按部就班注定成为历史。面对突发情况,需要应时之举、创新之举、智慧之举。第九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简称大赛),因地制宜、随需而变,及时调整赛程设置、创新工作思路和比赛形式,开启云端智慧评审先河,确保疫情防控和初赛评审工作两不误。变通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育人促产,推动产教融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初心。

1596698352217208.jpg

  云端智慧评审 创新评审模式

  面对今年的特殊情况,大赛组委会实行评审“零接触”,积极推动“智慧评审”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云端评审”模式智能化、移动化和便捷化的优势,通过远程讨论,交流评审意见,使评审专家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工作,从环境部署、机器调试到远程端接入……大赛组委会本着早部署,零差错,无故障的原则,保障了第九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云端评审、远程评议工作圆满完成。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闻立杰表示:“往年采用的是把老师们集中在一起评审的方式,并把评审相同赛题的老师安排在一起,方便针对疑点进行讨论。今年采用线上评审方式,评审时间集中而评审老师无需集中,不再受空间限制,增加了灵活性。缺点是无法和出题单位、其他老师进行面对面针对疑点进行实时讨论,在评审效率上会有所下降,但总体的评审质量和评审时限仍然是有保障的。”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今年大赛初赛评审分批进行。7月22日,大赛初赛第一次云端评审工作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拉开帷幕,历时7天,于7月28日圆满结束。

  此次评审的作品涵盖7道赛题,其中本科组5道、高职组2道。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评审教师和来自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南京苏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航天龙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7家出题企业的数十位评审专家,云端相聚,共同评审了来自全国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近2000件作品。

  作品整体水平高 创新思维涌动

  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给每个人都上了生动的一课,增长了人们化危为机的智慧。漫漫人生路,职业生涯中,人人都可能遇到惊涛骇浪。在大赛中磨练出的勇气,耐心,信心,会助力同学们乘风波浪,直抵彼岸。

  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设计的“A1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场景智能应用”这一赛题,成为最受参赛学生喜爱的本科组赛题。

  来自东软教育科技集团的企业评审专家马振烁表示:“今年作品总体水平不错,我看到了很多用心且充满亮点的出色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实现了题目要求的基础功能。”

  参与赛题“A5视频全量目标分析和建模”评审的教师闻立杰认为,作品总体水平较高,完成度普遍较好,工作量充实,疫情并没有影响同学的发挥,反而给了同学更多打磨作品的时间。“往年也有视频对象识别类题目,但今年的视频内容在场景上更贴近实际,从街拍的高清视频中精准识别对象类别并准确追踪实现精准计数,是非常有难度和挑战的任务。”

  A5颇受参赛选手青睐。“因为其契合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需求,结合实际,能为无人驾驶提供软件基础方面的支持。”闻立杰分析,“A5的难点在于如何运用好已有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成熟模型,并提升其运行效率,做到作品的高识别精度、高运行速度、高追踪精度。”

  闻立杰表示:“有几个作品在物体识别率、识别精度和追踪精度方面做得不错,并将识别结果做了语义分割,实时展示了物体ID、识别置信度和识别种类,在识别种类总数和识别对象计数上也给出了较好的结果,且模型运行速度快。” 

       解题思路巧妙 创新亮点频现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倪庆剑参与评审的是“A2基于网络拓扑及告警的故障根因定位系统实现及算法研究”和“B1代理层架构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实现流式查询”两道赛题。

  “这两道赛题设计的作品类型与我的预想基本一致。”倪庆剑说,“A2赛题中,测试集F1值指标所占的权重较高,因此对算法正确性和有效性要求较高,对这一指标的看重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评审的公平性。最终提交完整作品的学生团队基本上正确理解了题意。B1赛题中,流控参数如何支持动态设置应该是一个难点。最终提交完整作品的学生团队基本正确理解了题意。”

  倪庆剑表示,就A2和B1赛题而言,完成要求并最终提交的作品总体水平较好。大部分作品基本上都按照赛题要求,完成了相关功能;代码相对规范,核心部分有注释;文档基本都按照要求提供。看得出来,部分学生作品的设计比较用心,在设计和实现方面考虑得较为全面;关于不足,在文档规范性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

  A2赛题的企业评审专家是施云涛,来自苏宁科技集团的AIOps智能运维首席算法专家。施云涛表示:“有11支队伍测试集F1值高于80%,是比较好的。学生们在充分理解赛题、深入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创新使用了节点权重定位、特征提取+分类、排序、因果学习+推断等算法,测试集根因定位的准确率较高。也就是说,不少队伍没有将解题思路局限于答疑时提供的因果发现及推断方法,而是巧妙地将问题转化为分类、权重定位、排序等问题,同样也得到了较好的结果。系统功能上,大部分队伍使用了前后端分离的Web架构,也有些队伍实现了桌面应用架构,基本按照赛题要求完成根因定位和结果展示的功能。整体而言,学生们提交的作品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有些队伍在代码结构、代码注释、系统性能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不少队伍的解题思路和系统功能实现上都超出了专家的预期。马振烁提到:“19857、19470、19285、19159这几个作品都很优秀,无论是作品本身、文档编写,还是视频录制、演示等都展示出很多细节上的亮点。在功能技术上,这些作品也都展现了多重功能性和创新性,整体完成度很好,算法优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我从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参赛选手很用心,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施云涛举例:“解题思路上,020770队伍没有使用特别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而是在分析数据特点后巧妙地使用了根因节点权重定位算法,算法的准确率和性能都很好。021590和019929都将网络拓扑信息和告警统计信息转化为有效的特征数据,然后使用可解释性强的SVM和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算法准确率也很高。系统功能实现上,不少队伍都使用了前后端分离的Web架构,019929前端使用Echarts技术,在拓扑展示和图表渲染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

  航天龙梦Linux内核工程师王浩军评审的是B2酷猫云盘管理器。王浩军指出:“题目考察阅读和使用API文档开发的能力,让同学们尝试进行不同操作系统下的开发、了解不同CPU架构的区别。开发者不应当将作品局限于X86+Windows,应更多关注中国基础软硬件的发展,为生态建设出一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开发创作,也有个别队伍理解错了题意但做出了不错的作品,非常可惜。阅读需求文档是开发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希望同学们引以为鉴。”

       决赛在即 夺魁还需“精”“新”

  成功总是垂青那些精益求精、创新为先的人。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秘籍”,作品更容易脱颖而出。

  马振烁提醒参赛选手:“决赛与初赛的不同之处是,决赛会提供一些全新的高清的交通各类场景的视频来测试,所以希望能够入围决赛的队伍首先要提高自己作品的泛化能力和普适性,同时继续完善作品的功能性,展示能力,用户使用体验等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初审中看到很多作品在场景功能上的设计较为趋同,只有在功能性和创新性上多花些心思,才会让作品更具有竞争力。还有些作品功能做出来了,但是实际展示比较混乱,结果也不明显,决赛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闻立杰建议在追踪计数、创新点方面完善作品:一是进一步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的运行效率,提升输出视频结果的流畅度;二是针对输出视频结果的可辨识性和友好性进行提升,能清晰地展示要求类别范围内的待识别对象的识别结果和追踪效果;三是提升对象识别结果的识别精度和追踪精度,从而给出每类对象的精确计数,如car、person、motorbike、bicycle等,很多作品的计数结果都严重偏离了参考答案。

  王浩军表示,很多参赛者都把作品重心放到了UI上,但是作为一个应用软件,功能实现才是最重要的。像批量传输、Seafile、Ftp等私有存储的对接功能,被很多参赛者忽略了。希望参赛者能将重心放在功能实现上。希望决赛的作品能给出详细的编译、部署文档,能够直接做成Deb和Rpm包更好。

  对于功能实现已经比较完善的作品,除优化展示界面外,评审教师还提出如下建议。

  倪庆剑老师给出三点建议,重视客观指标、规范文档、精简视频。第一,如果题目中有明确、客观指标的要求,团队在设计算法时必须达到,否则要调整算法和策略。第二,规范文档,比如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可以请指导教师把关。第三,如果视频答辩,一定要精简视频长度,简要说明使用的方法、亮点和创新点,进行功能展示。

  施云涛提到可从两方面下功夫:第一,除了少数队伍F1值为100%,其他队伍需进一步迭代优化已有的算法。第二,系统性能,从提交的作品来看,根因定位的时间有Ms级的,也有S级,如果测试集F1值较好,可以考虑优化根因定位的时间。

  “中国软件杯”大赛自举办以来就得到企业、高校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九年来,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千所高校的数万支队伍参赛,切磋技术,汇聚成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推动产学互动走向深入。大赛聚集了国内百余家软件骨干企业,吸引了数十万余支高校团队参赛,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赛及时把产业前沿技术、行业最新标准带到比赛中,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赛始终坚持赛题原型全部源自软件骨干企业实际需求,致力于引导在校学生积极参加软件科研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参加“中国软件杯”大赛的选手们实践能力更强,在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企业,知识的体系也更加健全。大赛的举办也加深了教育者对新业态的深层理解,不断引导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对保持软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据大赛组委会介绍,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承办,由中国信息化周报、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执行。

  第九届大赛全国总决赛将于8月中下旬在线上举行。届时将对决赛全程进行全网直播。部分获奖选手将受邀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并在9月6日的开幕式上接受表彰。 

  寄语软件学子——夯实基础+勇于实践+拓展视野

  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千万种,但是成功法则却惊人的相似。三位老师对“如何成为优秀的软件设计工程师”这一问题有着相同的观点:

微信截图_20200806151357.png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闻立杰

       除了努力学好基础课程外,要多多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软件工程知识本身要靠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甚至要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此同时,也希望同学们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关注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使得软件工程向软件科学进发,而不仅仅局限于工程。

 微信截图_20200806151419.png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倪庆剑

        在打牢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基础的同时,一定要多参与相关的学科竞赛和实际项目,实践是深刻理解软件领域理论知识的最好方式;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软件项目实践经验,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微信截图_20200806151436.png

  苏宁科技集团AIOps智能运维首席算法专家施云涛

  参与优秀的开源项目,开源项目中往往有不少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在和他们沟通、协作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提升自己的编码技能;关注技术论坛、博客、公众号,及时掌握业界最新的技术和产业资讯,拓展自己的技术视野;参与各种竞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实战经验。

  企业专家谈——优秀软件设计工程师必备能力

微信截图_20200806151447.png

  东软教育科技集团企业评审专家马振烁

        要成为优秀的软件设计工程师首先要热爱这个行业,有浓厚的兴趣,多学习多实践。其次应系统、扎实地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理论,保持规范编写代码的习惯。最后要勤思考、培养并提升自己的编程思维和设计架构能力。

微信截图_20200806151436.png

   苏宁科技集团AIOps智能运维首席算法专家施云涛

        问题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是优秀软件设计工程师必备的三种能力。1.问题分析能力,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将问题转化为软件设计模型,是优秀软件设计工程师的核心能力。2.学习能力,软件行业技术迭代更新非常快,作为软件技术人员,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敏锐砂发现新技术,快速地学习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和应用好新技术。3.沟通能力,软件产品的开发通常不是只有1个人在战斗,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团队内部和跨团队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往往事半功倍。

  微信截图_20200806151455.png

航天龙梦Linux内核工程师王浩军

      大型项目开发对开发者的沟通能力和开发规范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将代码push到github或者码云,通过git来进行版本管理和协同开发,这是非常好的习惯。作为优秀的软件设计工程师,要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多了解优秀项目的框架,思考“为什么”,而不是只知道“是什么”。终身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技术方面,要选择更合适的,而不是只选择会的,需要用什么技术就去学习,这才是最好的进步方式。

赛氪APP全新升级 反馈 下载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关注赛氪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关注赛氪服务号
购物车
顶部
温馨提示

非常抱歉!本站不支持旧版本IE浏览器~~建议使用IE10/IE11/Chrome/Firefox/Safari等高级浏览器浏览。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帮助与反馈

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