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记得在很多次要做决定的时候,总是特别希望能够探寻前人的道路,最好是能从中一眼看到每一选择的结果,以及到这结果的路途上的得失,恨不能一眼数十年,临摹别人,仿佛自己未知的人生也能刻画成一幅画一样稍现眉目,然后对照着在心里计算、权衡、取舍。虽然知道每个人即使同一选择之后的际遇也是千差万别,但还是忍不住去查探、观摩,这其中固然有由于参照别人而给自己带来的一点儿自信,细细揣摩,竟隐约还有一种窥视的快感。
大学专业的选择、考研或工作的选择、毕业之后去私企或国企的选择,次次都是纠结。
我从小在农村里长大,在大人们看来,是有些孱弱文静的,在很多孩子多少犯点儿事儿的时候,比如说由于想买个小玩意儿而在大人口袋里摸几毛钱,比如说在夏季午休的时间里去学校外边的瓜地里偷几个西瓜解渴,又比如说去深山里凫水,上边这些事我基本上是不沾边的,不是不缺零花钱,不是不想偷吃西瓜,也不是不想在炎热酷暑里在清凉的河水里玩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因为我不知从何时起就知道一个道理,就像某个小孩跑的最快或者某个小孩会玩的小游戏最多一样,我只需负责好那个学习最好的角色就够了。这是荣誉也是枷锁,是保护伞也是紧箍儿。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我自己也是有些懦弱的,印象里只打过一次架,原因无非是怕疼,在被比我高一点儿的玩的很要好的同学打倒骑在身上之后,我才觉得如果这算是打架的话,原来没有我想的那么疼。
但我依然觉得那些敢于上树掏鸟窝、打架流点儿血的孩子猛的不得了。而我只能在考试结束或者大人的交谈中收获一点儿夸奖,久而久之,好学生的虚荣已经在我心底生根。而我要在很多年以后才自食恶果。
现在想想最早让我觉得有意味儿的事情就是阅读和写作文。那时候叫日记更合适。我在四五年级的时候看到了第一本小说<平凡的世界>,此前看过一些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书,所以当我看到平凡的世界这厚厚的一本时,也没觉得能读完它。虽然记不清楚,但一定是在爷爷给出了一些诸如零花钱的条件下,我才硬着头皮开始读起来的。但到后来,就完全的被吸引了,书中少安、少平两兄弟拼命的挣扎,以及农村大背景的近似——我们村子也就在我看书的三四年前还一直有集体的苹果树果园,那时候虽然不缺吃了,但肉基本上还是奢侈品。此外,我还和孙少平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虽然我的衣服上没有补丁,但由于胆小内向不爱说话的原因,总是常常被大人当面叹息太过绵软而出息不大。这成了我很不光彩的地方,直到现在我依然和年纪长的人们交谈会颇有压力,而学习成绩像是我仅有的遮休布,我很长时间一直这样认为。
非常抱歉!本站不支持旧版本IE浏览器~~建议使用IE10/IE11/Chrome/Firefox/Safari等高级浏览器浏览。